晨光熹微中,校团委“大学生画民勤”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启幕。一群怀揣艺术热忱的青年学子为“促进乡村振兴”“倡导绿色发展”,带着画笔与梦想踏上民勤之旅,以艺术为桥,探寻这片土地的独特肌理与精神密码。

朝阳作伴,奔赴热爱

清晨七点半,朝阳刚跃出地平线,“薪火相传”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已整装待发。大巴车满载着青春活力,一路欢歌驶向目的地。车厢里,流行旋律与励志歌声交替响起,既唱出游子对远方的憧憬,也为四个半小时车程注入了轻快节奏。车轮滚滚向前,年轻的心跳与民勤的脉搏,正悄然共振。
初抵红崖,邂逅“塞外明珠”

历经近四个半小时车程,实践队抵达民勤。稍作休整后,队员们即刻开启红崖山水库的探访之旅。这座被誉为“塞外明珠”的水利工程,静静镶嵌在沙漠边缘——阳光下,万顷碧波如碎金闪烁,壮阔水面与周边沙丘形成强烈反差,其雄姿令初见者无不惊叹。
作为滋养民勤的“生命之源”,水库的故事远比风光更动人。蒋老师临时化身讲解员,从建设背景到历史脉络,将水库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。队员们驻足倾听,目光掠过波光粼粼的水面,对这座沙漠丰碑的敬意悄然生长。
奋斗史诗,荒漠丰碑


红崖山水库的建造史,是一部写在荒漠上的奋斗史诗。1958年,在物资匮乏、技术简陋的年代,民勤人以“敢教日月换新天”的魄力,用扁担、箩筐作工具,肩挑背扛持续奋斗40年,终建成这座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。
它的落成,彻底改写了民勤“十年九旱”的历史:干涸的土地渐成绿洲,农业灌溉有了保障,生态屏障逐步筑牢。这座水库,早已超越水利设施的意义,成为民勤人对抗恶劣自然、守护家园的精神图腾。
画笔为媒,绘写时代精神

参观尾声,带队老师对此次墙绘任务提出期许:“红崖山水库不仅是地标,更是民勤精神的容器。希望大家用色彩捕捉水库的壮阔,用线条勾勒奋斗的足迹,让作品既有艺术感染力,更有精神穿透力——让观者透过画卷,看见民勤的过去,读懂民勤的现在。”
首日的红崖山水库之行,为实践队打开了观察民勤的窗口。而接下来的创作,将以六大主题串联起这片土地的千年底蕴与时代活力:
1. 沙井之光——人文历史:追溯民勤沙井文化五千年文明,从陶罐纹路与聚落遗址中,展现生态与文化的共生密码,让青铜器的锈迹与沙漠的风蚀对话。
2. 潴野风语——自然风光:用画笔定格沙漠变绿洲的奇迹,将梭梭林的绿意、芦苇荡的摇曳与沙丘的弧线融入画布,致敬民勤人世代坚守的治沙传奇。
3. 绿洲风姿——产业经济:聚焦生态经济转型的民勤样本,描绘光伏板在荒漠上排列成矩阵的科技感,或是蜜瓜田、红枣林里丰收的笑脸,呈现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实践。
4. 大漠星轨——科技与未来:以星空为背景,勾勒无人机播撒草籽、智能传感器监测墒情的场景,展望智慧治沙与可持续发展的蓝图,让画笔触碰沙漠中的“科技之光”。
5. 逐梦休屠——亲子时光:以家庭为单位,捕捉孩童跟着长辈栽种梭梭苗的温情瞬间,用涂鸦式的笔触传递绿色传承的信念,让治沙精神在代际间流淌。
6. 无界画帷——创意涂鸦:打破传统构图,用泼墨、拼贴等手法自由表达对生命形式的无限想象,让仙人掌的刺、沙蜥的足迹与水库的波纹在画布上碰撞出奇幻的生态寓言。
水库的波光、土地的肌理、奋斗的故事,都化作笔下的素材与心中的坐标。接下来的日子里,这群青年将以墙为纸,以梦为墨,让青春色彩在民勤大地上流淌,让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的足迹,成为绘就时代新篇的生动注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