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青春笔触邂逅乡村振兴浪潮,当艺术灵感融入生态发展图景,红崖山水库的围墙在晨光中延续,校团委“大学生画民勤”实践团以“绿洲风姿—产业经济”为主题开启了次日的创作。他们用墙绘定格生态经济转型的生动实践,解码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民勤样本。

荒漠之上,治沙成果绘就生态新篇

红崖山水库的围墙,曾见证风沙肆虐的往昔,如今化作展现生态治理奇迹的画布。实践团成员们以笔为刃,将荒漠变绿洲的奋斗史搬上墙面:错落分布的治沙苗木如绿色卫士,在沙海扎根舒展生机,梭梭、沙棘交错成林,传递“人沙相搏”的坚守力量;林地边缘,点缀着治沙机械的轮廓,暗喻科技助力生态修复的巧思。
这墙绘并非简单的场景复刻,而是对民勤“科学治沙 + 生态保育”模式的生动注解——苗木固沙锁水,遏制沙化扩张,为绿洲复苏筑牢根基;治沙经验输出,赋能生态科普,让“不毛之地”成为生态教育课堂。画笔游走间,生态绿与奋斗魂交融,诉说着民勤向沙宣战、点“沙”成绿的攻坚故事。
绿洲沃野,生态盛景书写振兴答卷


如果说治沙墙绘是坚守与生态的共鸣,那么绿洲主题创作则是对“生态振兴富民”的深情礼赞。成员们以细腻笔触,勾勒出沙漠绿洲的蓬勃图景:挺拔葱郁的林木漫延成海,光影交错间,展现出治沙人的执着与生态恢复的惊喜;草滩之上,漫步的骆驼、悠然的飞鸟相映成趣,绘出“生态绿洲”的和谐生机。
这些画面,源自民勤生态修复的真实写照——依托治沙成果,发展生态观光、沙漠研学等特色产业,既守护生态底色又拓宽致富路径。墙绘将生态的蜕变、产业的潜力定格,让过往游客直观感受“生态复苏造血,乡村振兴续航”的民勤实践,也让治沙人的拼搏成果得以铭记与传播,进一步提振守护绿洲、发展振兴的信心。
艺术赋能,绘就生态新景

在红崖山水库围墙边,实践团成员们全身心投入绘画创作。他们以墙为纸,以笔为言,用色彩和线条编织民勤生态振兴的鲜活叙事。每一笔、每一色都饱含对治沙成果的震撼与敬意,每一幅作品都是对民勤生态蜕变的深刻见证。
从荒漠治沙林带到绿洲生态盛景,墙绘不仅记录了民勤的生态逆袭奇迹,更成为独特的生态文化符号。它以直观生动的方式,向世人展示着“生态修复赋能乡村振兴”的理念。这面墙绘,不只是艺术创作成果,更是实践团成员们用青春热忱为生态宣讲、乡村振兴注入的活力因子。

当最后一抹色彩在围墙收笔,民勤的生态经济故事仍在延续。校团委“大学生画民勤”实践团以艺术为媒,让民勤生态转型的探索被看见、被传递,更让“绿色发展赋能乡村振兴”的理念在更多人心中扎根。未来,这份青春实践将继续出发,用更多元的创作,解码乡村振兴的“生态密码”,书写艺术赋能发展的崭新篇章。